均线与缠论

外汇资讯1年前发布 admin
139 00
描述文字

缠论体系中,均线只作为辅助工具使用,不过作者也承认,虽然只是辅助系统,但如果运用得法,获取稳定收益还是可以做到的。

均线与缠论

1 均线关系

关于均线的具体使用,缠论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两条均线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缠绕的问题。”这里的“任何”两个字,说明只要是周期参数不同,两条均线就必然会在某个位置发生缠绕现象,而不仅限于缠论中举例用的5日与10日均线。作者用市场中常见的5日与10日均线举例,仅仅是为了说明均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均线使用的技巧,毕竟短期均线变化得快一点,能更好地反映缠论的内容。均线的使用方法有很多,为何缠论作者单单使用缠绕这一技巧呢?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盘整。

均线是趋势类指标,这类指标的大敌就是盘整。盘整的特征我们知道,就是价格在某个区间内来回震荡,而这也刚好是均线缠绕时的表现形式,因此将均线之间的缠绕看成价格在盘整其实是完全可行的。这样一来,均线作用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缠绕时看作价格在盘整,分离时能更好地表达趋势行情。

缠论作者对长、短期均线之间的关系有如下3点定义。

■第1点:短期均线略略走平后继续按原来趋势进行下去。

■第2点:短期均线靠近长期均线但不跌破或升破,并按原来趋势继续进行下去。

■第3点:短期均线跌破或升破长期均线甚至出现反复缠绕。

通过定义我们知道,只有均线的第3点定义,也就是均线的缠绕可以代替盘整,而均线的第1点定义与第2点定义则代表离开中枢的趋势行情。

用5日和10日均线构成均线系统,看看均线在不同状态下的走势特征。

行情之所以发生转折一定是背后产生了背驰,不管这种背驰是趋势背驰还是盘整背驰,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围绕中枢的两段行情其内在力度发生了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一段行情如果没有发生均线缠绕,就表明其原有结构都是安全的;只有发生均线缠绕,也就是盘整形成后,才有可能发生背驰,进而让原有结构发生转折。因此,投资者在交易时一定要密切留意均线是否发生缠绕现象,这是行情可能发生转折的前兆。
关于行情的转折,后市有两种演变路径,我们把缠论作者的原文摘录了下来:“第一种是均线发生缠绕,其后价格按原有趋势来一个大的波段,制造一个陷阱后再转折。第二种是均线反复缠绕,这就会构成一个转折性箱型,其后趋势容易发生改变。”第一种情况很好处理,利用背驰可做出明确判断。第二种情况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 均线信号

多头排列和空头排列是均线的两种排列方式。均线按短、中、长期的顺序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这种结构是多头排列;均线按短、中、长期的顺序由下至上依次排列,这种结构是空头排列。顾名思义,均线多头排列意味着这种结构对多头有利,均线空头排列意味着这种结构对空头有利。

缠论作者说过:“纯粹的两条均线的K线图,就足以应付最复杂的市场走势。”这就是说,均线系统有属于自己的买卖点,同时还能完全体现缠论的思想。

与缠论体系具有3类买卖点不同的是,均线系统的买卖点只有两类,即第一类买卖点和第二类买卖点。

至于为何均线系统只有两类买卖点,缠论作者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好在均线系统这两类买卖点也很有效果,读者如果能学会,应付市场没有任何问题。

缠论作者对均线系统两类买点给出了如下定义。
第一类买点:利用长期均线排列在上最后一次缠绕后背驰构成的空头陷阱买入,这是均线系统第一个值得买入的位置。

第二类买点:短期均线排列在上后第一次缠绕形成的低位,这是均线系统第二个值得买入或加码的位置。

缠论作者对均线系统两类卖点给出了如下定义。
第一类卖点:利用短期均线排列在上最后一次缠绕后背驰构成的多头陷阱卖出,这是均线系统第一个值得卖出的位置。
第二类卖点:长期均线排列在上后第一次缠绕形成的高位,这是均线系统第二个离场的位置。

均线系统两类买点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潜在收益较大,用缠论作者的话说就是:“这是均线系统唯一值得进场的两个位置”。但必须说明,不是说这两个买点一定没有风险,只不过风险是可控的,它与交易者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
第一类买点的风险在于,投资者把背驰判断错了,本来是下跌中继看成了背驰的转折点。第二类买点的风险在于,投资者把已经形成的转折点当成了下跌中继。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多看图,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提高对中继、转折和背驰判断的准确性。
使用均线系统辅助理解缠论体系时,这两类买卖点是唯一的,其他任何不在这两个点上的操作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犯了原则上的错误。
缠论作者提示大家,使用均线系统买卖时最好买在第二类买点上,因为此时价格形态已经固定,判断起来相对容易。同时,这类买点见效快,效果好,投资者如果买对了,可以让价格在短时间内就离开自己的成本区。至于卖点,投资者最好是在第一类卖点出现时离场,因为这是利润最大的阶段。
任何一种走势,投资者交易时首先要判断均线的位置,即均线目前是多头排列还是空头排列。如果是多头排列,均线发生缠绕时需要判断此时是行情的中继还是转折。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能够准确判断这个问题,缠论作者也不可以,因为这是行情不可预知的一部分。不过缠论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些经验上的总结,以帮助大家提高判断的准确率。
■短期均线排列在上趋势出现时,第一次缠绕是中继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第三次或是第四次出现缠绕,转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第一次缠绕出现之前,5日均线走势最好是坚挺有力的,不能够疲软。这样即使发生缠绕,中继的概率也很大,股价在后面至少还会有一次上升的过程。
■缠绕出现之前的成交量不能放得过大,因为量能太大意味着分歧的产生,筹码比较凌乱,走势不容易控制。假如量能过大又突然萎缩得很厉害,说明市场意见不统一,均线缠绕的时间会增加,量能也有可能二次收缩。
均线空头排列时,寻找长期均线排列在上后最后一次缠绕的转折情况,第一次缠绕一般情况下都不是转折而是中继,但从第二次开始都有可能是转折,最好的判断依据就是背驰。

3 均线定律

缠论初读起来通篇是在讲技术,在追求清晰的买卖点。但细读下来会发现,作者更推崇的是交易纪律的执行,这才是操作能否获利的核心。在这场没有硝烟又看不见敌人的“战斗”中,任何懈怠都会带来损失,唯有严明的纪律才是取胜的最好保障。只要是在充满竞争的领域,这一点就都很适用。

1 买点定律

均线系统买点定律:大级别的第二类买点由次级别相应走势的第一类买点构成。
其实这样的买点定律不单纯是指均线系统,缠论体系也同样适用,其背后的机理就是不同级别之间的相互验证,只不过次级别走势将本级别价格运动表现得更为精细。
要想理解均线系统买点定律的内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均线系统第二类买点的内容,它说的是短期均线排列在上后第一次缠绕形成的低位。这里的低位指的是本级别图反映到次级别图上面,就是均线系统的第一类买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级别越高,一些细节走势就越会被过滤掉,从而保留主要价格运动,这是由K线的结构决定的。

2 短差程序
同一只股票的操作,缠论作者认为最安全的模式就是在进入后利用短差时机尽量降低成本,最好将成本降到负值,这样一来,投资者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剩下的,就是尽量增加股票数量,等到周线或者月线级别大顶到来,一次性将股票清仓,获得巨额利润后离场。
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但要想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缠论作者为此给出了一个降成本、搞短差的程序,尽可能让这种愿望变成现实。这种短差程序的好处是,即使不能将持仓成本降到负值,也能找到一个震荡比较剧烈的股票,每次获得10%的利润还是有可能的。
缠论作者给出的短差程序是:“大级别买点进入的,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出现时可以先减仓,其后在次级别第一类买点出现时回补。”

一次完整的操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的交易却是千变万化的,有的时候行情走势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对于第一类买点,一旦上涨后还出现长期均线排列在上的缠绕,这个时候一定要退出来,因为这与我们当初设定的程序完全不符,说明我们前面认为可以买入的缠绕不是最后一个缠绕。不确定是最后一个缠绕,均线系统的买进程序就不能启动,尽管价格在后面可能会通过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调整好均线的位置与关系,使得后面可能还会出现大涨,但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也不要因为一时侥幸获得成功而放弃原来的程序,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也同时存在,这就是最后的一跌。
对于第二类买点,一旦缠绕后价格跌破前面长期均线排列在上的最低点,我们也要坚决地退出,因为这也预示着我们买进的程序出现了问题。
选择了均线系统,就只能按照均线系统的操作原则去交易,这不单是方法问题,更能体现严格的交易纪律。那种没有章法,胡乱操作的投资者注定会失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